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盈禾配资
考点要求年份命题统计命题情境和角度 植被与土壤2024重庆,10-11题,6分以西班牙南部滨海城市加的似油橄榄植物花粉为情境通过花粉过敏考查气候与植被的关系 全国甲,7-8题,8分以阿拉斯加某冰川上生长的“冰川老鼠”创设情境通过苔藓球生长环境考查影响植被的因素 湖北,1-2题,6分以1947-2022年武汉大学樱花花期的变化情况为情境通过花期变化考查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广西,14-16题,9分以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阔叶乔木入侵形成“树岛”为情境通过树岛考查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新课标,6-8题,12分以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的望天树为情境通过望天树考查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湖南,12-14题,9分以美国西部某河源小型谷地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为情境通过品尼松生长演变考查植被影响因素 湖南,10-11题,6分以某大都市不同植被类型前的颗粒物监测为情境通过城市绿化植被考查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江西,11-13题,9分以云南省1986年和2010年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情境通过土壤有机碳密度考查影响土壤的因素 浙江6月,9-10题,4分以青藏高原有机土主要分布示意图为情境通过有机土环境特征和对应植被考查土壤影响因素 河北,18题,18分以嫩江流域河流阶地上的黑土和黑钙土为情境通过黑土和黑钙土考查土壤形成影响因素及土壤剖面、土壤养护 甘肃,16题,3分以新西兰南岛东侧的班克斯半岛的地理环境特征为情境通过土壤剖面考查土壤结构 广西,11-13题,9分以华北平原某盐碱地的“打孔灌沙”实验为情境通过土壤含盐量考查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新课标,9-11题,12分以某科研小组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量为情境通过不同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考查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黑吉辽,3-4题,6分以陕西关中盆地的塿土及土壤剖面为情境通过土壤剖面考查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浙江1月,11题,2分以我国三大自然3处采样点的土壤剖面示意图为情境通过土壤剖面考查影响土壤的因素 2023广东,13-14题,6分以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为情境通过草毡层考查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山东,19题,16分以白浆化棕壤的剖面结构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为情境通过白浆化棕壤考查土壤的养护与功能 山东,1-2题,6分以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带为情境通过亚寒带针叶林考查植被影响因素 山东,8-9题,6分以黑龙江一小型山间盆地的土壤调查为情境通过植被类型分异和土壤剖面考查植被与土壤 2022湖南,18题,14分以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为情境通过有机碳密度考查影响土壤的因素及植被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4海南,16题,10分以西藏昌都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为情境通过气温升高对植被、水分、土壤的影响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 海南,17题,10分以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与人工输水量、降水量为情境通过生态环境变化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北京,18(2)题,4分以俄罗斯普托纳自然保护区的局部地形图及景观图为情境通过科考活动的困难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全国甲,6-8题,12分以阿拉斯加某冰川上生长的“冰川老鼠”创设情境通过苔藓球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广西,14-16题,9分以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阔叶乔木入侵形成“树岛”为情境通过树岛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安徽,19(3)题,6分以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为情境通过水量变化对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新课标,37题,28分以雨养型泥炭湿地、典型泥炭湿地创设情境通过泥炭湿地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3新课标,10-11题,8分以青藏高原草毡层创设情境通过草毡层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河北,17题,14分以阿尔泰山南部的额尔齐斯河的冰湖变化为情境通过冰湖分布及影响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2重庆,13-15题,9分以阿拉斯加某濒海冰川同一区域1941年和2004年的不同景观为情境通过峡湾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24全国甲,9-11题,12分以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某剖面中不同土层特征为情境通过地质剖面考查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新课标,6-8题,12分以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的望天树为情境通过望天树考查非地带性分异 福建,14-16题,9分以福建省土壤剖面结构创设学习探索情境通过土壤结构、形成及改良考查非地带性分异 天津,5-6题,6分以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图创设情境通过植被类型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北京,16(3)题,4分以某校地理小组到滹沱河流域开展研学活动为情境通过山麓植被考查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湖南,19(1)题,6分以四川贡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分布为情境通过两物种的栖息地考查垂直地带性 浙江1月,4题,2分以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的植被分布上限变化为情境通过植被上限考查山地垂直带谱 2023全国甲,9-11题,12分以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为情境通过植被演化考查非地带性分异 江苏,5-7题,6分以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为情境通过山地垂直带谱和植被垂直结构考查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2022全国甲,9-11题,12分以杭盖草原牧草生长条件为情境通过牧民过冬、牧草生长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命题趋势】该部分内容是考查频率比较高的部分,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涉及。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植被分布特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的演化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往往结合起来考查,近几年高考转向侧重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垂直自然带谱名称与分布的考查,到雪线、林线的考查,考查越来越深入、细化。植被、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内容,考查方式往往围绕着植被或土壤的特点、分布特征、变化等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如水平自然带的分布与形成、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与形成、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等。 展开剩余73%
题型一植被与土壤
【情境导入·重温考点】播放云上武功上短视频
江西萍乡武功山的高山草甸海拔之高,面积之广在世界同纬度名山中都是绝无仅有的,被誉为“云中草原”。10万亩草甸绵绵于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之巅,穿云入雾,春夏绿油油,秋季金灿灿,冬天白皑皑,游人无需远赴边陲,便可领略北国风光,真可谓“天上草原、人间仙境、北国风光、绿色家园”,被专家称为“奇山伴草甸,天下一绝”。
思考:武功山山顶1600米附近的高山草甸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答案:从成因上来看,武功山属于断块山,山体主要由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和印支燕山期岩浆岩所组成。在武功山1600米以上至山顶附近地区,地下10至30米深度覆盖着厚厚的形成于古生代志留纪花岗岩。我们知道,花岗岩属于侵入岩,质地十分致密坚硬,很难被外力风化侵蚀,因此在武功山的花岗岩岩层上方,发育的土壤厚度很薄,不利于植被生长,导致土壤的肥力也很低。这种贫瘠而薄的土壤,难以支持森林的生长,只能满足草甸植被的生长。
(2024·广西卷)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
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
2.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
A.地表光照减弱B.地表温度升高C.表层土变湿润D.土壤氮素减少
3.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
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
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
【答案】1.C2.A3.D
【解析】1.
2.
3.
1.植被
本考点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较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在植被类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土壤成土因素、土壤层特点等知识点上盈禾配资,多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进行命制,试题材料多以具体案例,综合考查植被、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植被类型的判读技巧
(1)根据气候类型判断
气候类型植被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常绿硬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草原 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荒漠
(2)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断
①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的为热带雨林。
②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的为常绿阔叶林。
③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的为落叶阔叶林。
④叶片呈针状的为针叶林。
⑤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高大灌木分布的为热带草原。
⑥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的为温带草原。
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
(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气候,主要包括热量、降水、光照、风等。
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茂盛,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如热带雨林植物群落结构丰富;
细分:热量、水分、光照等因素影响植被的分布
①热量充足的地区、水分满足植物生长,降水丰富,降水量在400 mm以上,分布着森林植被;
②热量充足的地区、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分布着草原植被;200~400 mm为草原;
③热量充足的地区、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分布着荒漠植被,在200 mm以下为荒漠;
④热量充足的地区:植被常绿;热量不足的地区:植被落叶或者针叶。
垂直结构:气温越高盈禾配资,降水越多,植被高度越大,物种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复杂。上层一般为喜阳乔本和灌木作物;下层一般为喜阴的草本植物。
要素影响 气候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向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地貌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规律特征;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草原和荒漠;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水文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 土壤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的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生长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
植被形态对环境的适应性 根系发达耐旱;耐贫瘠;抵抗强风 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腾,抗旱 叶子细小防蒸腾;防热量散失 茎粗壮储水量大 倾斜当地风力大 簇状或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花色鲜艳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生长速度快当地气候暖季短或雨季短
(2024·吉林卷)河谷演化过程中,受坡度、地下水位、地表组成物质等因素的影响,植被会发生地方性分异,各地貌位置的植被处于向地带性植被(与气候相适应的稳定性植被)演替的不同阶段。如图示意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某河谷地貌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现存植被最接近地带性植被的地貌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
5.如果流域整体构造抬升,最早演替为地带性植被的是()
A.河漫滩草甸B.洪积扇灌丛C.沟谷沼泽林D.分水岭疏林
【答案】4.D5.A
【解析】4.
5.
2. 植被演替
(2024·江西卷)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云南省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现象。下图示意1986年和2010年该省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降水B.温度C.地形D.植被
7.1986—2010年,该省以下海拔范围中,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最大的是()
A.<1000mB.3000~4000mC.4000~5000mD.>5000m
8.1986—2010年,气候变暖对该省海拔5000m以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B.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
C.冰川退缩,有机碳侵蚀减弱D.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
【答案】6.D7.B8.A
【解析】6.
7.
8.
9.(2024·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和黑钙土是嫩江流域的典型土壤,多分布在广阔平坦的阶地面上(如下图)。分布在二级阶地(T2)上的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分布在一级阶地(T1)上的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暖干,淋溶作用强度发生了变化,土壤剖面出现钙积层,钙积层过浅不利于作物稳产高产。近百年来,因过度开垦,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1)简述嫩江及其阶地对沿岸土壤形成的促进作用。
(2)指出嫩江沿岸黑土和黑钙土形成的先后顺序,说明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影响。
(3)为落实“藏粮于地”,提出黑钙土的保护与利用措施。
【详解】(1)该问要求从成土条件角度,运用要素综合分析思路,简述嫩江及其阶地对沿岸土壤形成的促进作用。首先,根据静态剖面图,构建河流阶地形成发育过程的动态链条。嫩江从上游搬运物质,堆积形成具有一元结构(砂砾石层+粉砂黏土层)的河漫滩,伴随间歇性地壳抬升与河流下切,河流阶地形成。其次,通过逻辑思辨,建立嫩江与成土母质、河流阶地与土壤形成发育之间的联系,理清不同环境下主导因素对成土作用的不同影响。据此概括与归纳,嫩江的搬运堆积,为成土提供了物质基础;河流阶地发育过程中,相对于抬升期,稳定期长,为沿岸土壤形成创造了时间条件了;广阔平坦的阶地面,为土壤形成、保持提供了有利地形条件,能够在良好的成土环境中发育深厚土壤。
(2)该问要求从土壤形成过程角度,运用时空综合思维,分析嫩江沿岸黑土和黑钙土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影响。在河流阶地序列中,高一级阶地较低一级阶地形成发育早即T2早于T1,相应地T2上的黑土形成早,T1上的黑钙土形成晚。解答“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影响”,首先,明确土壤剖面中有无钙积层是区别黑土和黑钙土的显著标志。其次,理清土壤剖面有无钙积层与淋溶作用强弱密切相关。由此探究气候与土壤形成的关系,即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无钙积层;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暖干,降水少,淋溶作用弱,钙物质在土壤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
(3)该问要求从区域认知角度,提出黑钙土的保护与利用措施。“藏粮于地”的关键是土地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摸清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前提。黑钙土既存在“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土壤共性问题,又存在“钙积层过浅不利于作物稳产高产”的特殊性问题,因此在明晰黑钙土发生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通过施用有机肥或秸秆粉碎翻埋还田,提升有机质含量。针对钙积层过浅问题、因地制宜,适时深耕,打破钙积层,消除石灰反应。通过侵蚀沟治理、等高耕作、秸秆覆盖等措施,防控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肥。最终、落实“藏粮于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答案】(1)嫩江(河流)搬运堆积,为成土提供物质基础;河流阶地发育稳定期时间长,利于成土;广阔平坦的阶地面上,土壤侵蚀较慢,利于保持。
(2)黑土形成早,黑钙土形成晚。影响: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无钙积层;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暖干,降水少,淋溶作用弱,钙物质在土壤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
(3)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盈禾配资,提升有机质含量;(因时因地)深耕,打破钙积层;通过侵蚀沟治理、等高耕作、秸秆覆盖等措施,防控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肥。
发布于:广东省OTO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