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一下广禾配资,为什么要重提这个略显沉重的话题?其实,虽然你觉得汉字现在孩子们学得好好的,大人们用得好好的,“财”字还是那么写,“福”字的写法也没有变化,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你没想过的事,不代表别人也不想,那些你从不考虑的事情,却是有人整天思考的问题。就拿汉字改革这事来说,就一直有人在惦记着,最近这许多年不断有知识界、文化界的精英们在提起。
先是在1989年,有袁晓园提出“把繁体字作为印刷体,把简化字作为手写体”的观点。在2008年,又有21位委员在两会期间,递交了一份名为“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而之后潘庆林提出的“分批停止使用简体字,恢复繁体字”的文字改革方案,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说,尽管自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施行以来,汉字的使用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但事实上,汉字的发展与变革的走向,却是一个一直为人所关心的重要议题。
有人会问,用得好好的,汉字为什么要改革?没事折腾它干吗?
展开剩余84%其实,在语言学家们看来,文字都是“活”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发展与变化是文字重要的属性之一。拿目前全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通用语言文字——英语来说,它每天都在吸收新的单词,语音也总在发生变化,它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示出活力,而这种活力又使它总在淘汰其它的语言文字。
有一些古老的语言文字,会因为没人使人而缺少变化,但变化没有了,语言文字缺少活力了,最终会慢慢消失,只会保存在历史的记忆里。
中国的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承载了中国人的文明和智慧,汉字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汉字活力十足,充满生机。汉字的演变有的是人为推动的,是主动的变革,比如秦始皇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对民间思想的传播而统一文字,在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发展出小篆。但汉字更多的演变是为适应实用需求,适应时代不断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比如,隋唐时期广禾配资,因科举制度的产生而促进了楷书的发展。
周恩来曾在一九五八年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为题发表讲话,这段讲话中点出了汉字一定会发生变化的实质,他说:
“…汉字在历史上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这一点上我们大家的意见都是一致的。至于汉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万岁永远不变呢?还是要变得!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忙做出结论。但是文字总是要变化的,拿汉字过去的变化就可以证明。……”
所以说,汉字的不断变化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是阻挡不了的。关键的问题是它怎么变?是越变越好,越变越适应时代,还是开历史的倒车,越变越繁琐复杂?
说到汉字的变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国家的发展落后时,呼吁汉字全面改革,甚至呼吁废除汉字的声音就会响起,而当国家发展强大时,呼吁汉字复古的声音又会适时出现,从这点可以看出汉字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强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汉字从产生到今天广禾配资,历经几千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自适应性,但尽管如此,汉字在近代还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它一度被视为阻碍中国发展的封建社会产物,视为阻碍教育普及的罪魁祸首,因而遭到祗毁、辱骂,甚至诅咒。呼吁废除汉字,走汉字拉丁化道路的呼声曾响彻华夏大地,古老汉字的命运,曾一度岌岌可危。
而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止,汉字拉丁化运动已经搞了一百多年,这期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还是没能摆脱失败的命运。从公元1892年卢戆章出版《一目了然初阶》的厦门方言课本开始,卢氏正式揭开了我国近代自觉的汉字改革的帷幕,掀起了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之后又兴起了“注音字母运动”。“五四”时期,又提出“汉字革命”的口号,钱玄同、蔡元培、黎锦熙、赵元任等人均主张采用罗马字母,“国语罗马字运动”曾搞了十年之久。
之后,瞿秋白首倡“拉丁化中国字运动”,他在20年代初撰写了《拉丁化中国字》的草稿,之后,他又与吴玉章等人制定了《拉丁化中国字方案》,瞿秋白还在远东华侨聚集区大力宣传“中国新文字”,对华侨进行扫盲,1933年,这种“拉丁化中国字”被介绍到国内,受到鲁迅等文化精英们的大力支持。
但以“拉丁化中国字”替代汉字的努力收效甚微,最终在抗战末期偃旗息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不久,就成立了“文字改革研究协会”,毛泽东在1951年曾说:“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1958年2月11日,国家推出《汉语拼音方案》。紧接着,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全国扫盲的工作也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按说此时推行汉字拉丁化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但事实上汉字拉丁化的实行,却举步维艰,到了根本进行不下去的地步。之后,“文字改革委员会”变为“语言工作委员会”,文字改革的方向做了调整,汉字拉丁化事实上已经失败,而当初被寄予“汉字拼音化”厚望的《拼音改革方案》,也成了只能给汉字注音,推广普通话和帮助学生识字的辅助工具而己。
废除汉字和汉字拉丁化的努力失败了,这到底是该庆幸呢,还是该遗憾呢?从文字改革的角度来说,汉字拉丁化的努力,是一种新的尝试,但它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忽视了汉字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实际状况,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文字改革方案,其失败的命运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
汉字改革的发展方向应遵循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走不断简化,不断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的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字激进改革方案,开历史倒车,使汉字越变越繁琐复杂的文字改革方案都不可取,都不会取得成功。
汉字虽难学难写,称不上完美,但其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功不容否,罪不至诛,正如施拉姆在《人类传播史》中所言:
“中国的文字是无价之宝,它使得这个历史悠久,社会多元的大国维持了惊人的稳定状态,使各地识字的中国人凝聚在同一文化之下。”
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废除汉字,贸然走拼音化、拉丁化道路,将中断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中华传统文化将不复存,中华民族将无以为靠,从这个角度来看,汉字拉丁化的失败实在是值得庆幸之事。
随着国家的发展强大,随着文化自信的回归,汉字拉丁化的呼声在近年已经越来越微弱,已经少有人提起,但汉字改革的脚步却不会停止,汉字怎么才能越改越好广禾配资,越改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应当好好思考,谨慎行之!
发布于:天津市OTO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